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58页
    然而同先皇每年前来行宫居住相比,今上似乎从未来过行宫。
    曹大夫人:“可有见到贵人?”
    大家都知道不可能是陛下,若是陛下前来肯定会透露风声的,城中也不知多少人坐不住。可不论是谁,能住进行宫的必然是皇室中人。
    女子:“你也太瞧得上我,那等贵人我哪里敢去见,只行宫前就守了好几个侍卫,我就远远看了行宫一眼。”
    她身旁的人当即给了她手臂一下:“你这人故意吊人胃口!”
    青衣女子笑了起来,笑够了才道:“不过那人的身份我倒是知道,听别院的下人说是四王爷的女儿。”
    她知道也是巧合,庄子的仆从每日会给行宫送新鲜果蔬,行宫住了人难免好奇,行宫的人听仆从问起就提了一句,以免对方不知情冲撞贵人。而女子家的别院离庄子更近,两家下人熟识,总之一来二去,女子便知道了。
    四王爷可是今上的亲弟弟,曹家夫人:“那贵人是郡主!”
    她心中一喜,随后想到什么,那份高兴去了大半。
    女子却是摇头:“听说并未受封。”
    旁人闻言,顿时有些失望,然而曹夫人却是兴奋不已。
    没有受封好啊!
    曹夫人不由想起去年发生的事情。
    去年她去凤山的寺庙还愿,得知当今嫡公主在行宫避暑,于是便递了帖子想要拜见,结果只得了一句不见。
    那等天之骄女难以高攀,可若是未受封的亲王女儿呢?
    曹夫人的心中当下有了主意,一定要想办法同对方结交!
    于是第二日,行宫就收到了来自汨阳城的拜帖。
    管事太监丝毫不敢耽搁,连忙将帖子送到孟姝手中。
    寝殿内,觅春和醉夏正在收拾东西。
    她和霍朝说好,今日申时后去汨阳城。
    孟姝将手中的帖子拆开,很快就看完了。
    信中,曹家夫人言明想要前来行宫拜见,还说过些日子就是她家婆母生辰,邀她前去做客。
    管事太监自然是知道曹家的,生怕她心生不悦,连忙道:“小姐不想去就不去,老奴马上去回了。”
    孟姝叫住他:“你同我说说这曹家。”
    管事太监自是没有拒绝,当即为她道来。
    这曹家还是忠良之后!
    孟姝想着反正要去城内,便没拒绝,对管事太监吩咐了几句。
    管事太监将她的话记下,离开寝殿后亲自去见了曹府的家仆。
    申时三刻,一队马车缓缓往汨阳城的方向驶去。
    第32章 032   他亲她
    北梁国都城宁昌。
    早朝结束, 朝臣散去。
    薛承睿在户部当值,与同僚低声说了两句话,也准备回衙里办公。
    北梁建国后便实施三天一小朝, 十天一大朝, 大朝时所有在京官员不论职位都得参加早朝。
    许多大臣天还未亮就在宫门前候着, 直至朝会结束,众人都有些疲惫。
    薛承睿也不例外, 此刻只想坐下休息片刻, 因为职位不高,他并未进殿, 然而他才下石阶,便被一道有些尖细的声音叫住了。
    “世子留步。”
    薛承睿认出对方是跟在中庭总管太监身后的小侍,忙道:“公公有何事?”
    “陛下召见。”
    只这四个字, 薛承睿的心上犹如落下一击重锤。
    因为祖上曾立下大功,忠勇侯府得以世袭, 不过他的父亲虽然是忠勇侯,实际上并无大多建树, 有一个不高不低的职位。
    如今皇权鼎盛, 都城的各个世家勋贵明面上都十分安分。
    然而薛承睿知道,平静之下是止不住的波涛。储君未立, 各家都在观望。
    他隐约猜到了陛下为何要召见他,无非是因他和孟姝的婚事。
    薛承睿不想退婚。
    将来不论是谁做储君, 孟姝的身份在那儿, 他做了驸马, 忠勇侯府便不再只是臣子,而是皇室姻亲。
    何况他对孟姝并非无情,只要他们成亲, 相处多了,自然会生出感情。
    可是她不是普通人,她的父亲是当今圣上。
    薛承睿心中复杂,跟着小太监的身后往崇元殿后的书房走去。
    虽然他和孟姝已经订婚几年,可这还是第一次独自见今上,不过出自世家,薛承睿在礼仪方面并无差错。
    进了书房,薛承睿行大礼请安,面带尊敬。
    建安帝还穿着朝服,气势迫人,他细细打量了薛承睿一瞬,这才笑着让他不必多礼。
    “朕还记得当初太傅大人夸你机敏聪慧,转眼这些年过去,你果然生得一表人才。”
    这话听着是夸人,然而一瞬间便将君臣关系点明。
    明明他和公主的婚约还在,这话却太过生疏。
    薛承睿不敢有丝毫不满,他正准备回答,然而根本没机会。
    孟琰说了那话之后,便又问起了其他。
    一来一去,薛承睿只能被动回他的话。
    陛下看似亲和,却是在给他施压。
    薛承睿心中一紧,回答得更加谨慎。
    孟琰自然不是随便问话,他对忠勇侯府的这个世子并不了解。
    上次见薛承睿还是几年前,那时女儿让他赐婚,他怕她胡闹,问了此子是否愿意,自后私底下再没见过。
    先前女儿闹出要退婚的事情,不少大臣上书进谏,薛家却纹丝不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