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650页
    渝州知府一职空缺了整整有半年,那位知州大人一直在活动,稽康的到来直接打碎了他的升职梦,失落之余暗地里必定会使一些手段。
    对此稽康也好,林婉他们几个也好都是心知肚明的,昨日稽康与叶深他们几个也都提到了这事,从稽康的言谈中林婉知道稽康心里有防备也有对应之法,却依然还是为稽康担心。
    所幸稽康来渝州也不只是带了两个下人这么简单。
    稽康在江南为官的那六年当然也积聚一些力量,这次前来渝州便带了些人手过来。
    除了稽康自己的人手,震南侯府在渝州做了一些安排。
    这些安排既为稽康更为叶深。
    也许震南侯府的安排不能在官场上对稽康和叶深有什么大的帮助,至少可以保障稽康和叶深等人的人身安全。
    送走稽康,叶深便投身于南竹的事务,几乎每日里都是早出晚归,就连搬家那日,他也是早早便去了乡下。
    “总算是安定下来了!”看着宽敞的起居间,张嬷嬷不由长长地舒了口气。
    因为林梓墨一家有自己的宅子,宽敞的县衙后院除了叶深这位县令的家眷,主要便是刚到任的县尉一家,当然还有特地前来南竹当捕头的赵黑牛一家。
    县尉乃去年会试取中的同进士,虽说是蜀人,离南竹却颇远,这次能谋得南竹县尉一职,自是走了些关系,当然也是林文博让人细细观察过这位姓陈的,觉得其能力尚可也很有些眼力,特地给南竹配的官员。
    这位陈县尉是跟着稽康等人一同从京城回的蜀地,中途回老家接了家眷便赶来了南竹。
    到了南竹将家眷往县衙后院一丢,便跟着叶深和林梓墨投入公事之中。
    让随他同来南竹的家眷很是在林婉面前抱怨过一番。
    这次随陈县尉来南竹的家眷有太太张氏和一双小儿女,另外还有个尚未成亲的妹妹陈娇。
    张氏一看便是吃过苦的人,二十出头的年龄,看着却快有三十,一双小儿女,大的叫陈兴是个儿子,今年五岁,小的叫陈燕,是个女儿才三年。
    那个陈娇倒是不太像农家出身的姑娘,不过还算勤快,对侄儿侄女也很有耐心,只是她那偷偷看向叶深的眼神让林婉略有些不喜。
    林婉也是从小姑娘过来的人,对于小姑娘这种心慕叶深这件事,心里能理解,同时却也提高了警惕。
    陈县尉既然来了南竹与叶深共事,要说他没摸过叶深的底细,林婉是不会相信的。
    可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陈县尉依然带着未成亲的妹妹同来,要么是有大的图谋,要么便是无奈之举。
    通过这些日子的观察,林婉更相信陈县尉带着陈娇来上任乃无奈之举。
    让林婉觉得庆幸的是,陈娇能见到叶深的机会并不多。
    南竹正是百废待兴时,叶深实在太忙,除了晚间下衙回后院歇息,就连休沐日也多半是在县衙里忙公事,出现在后院的时间并不多。
    当然也是因为林婉有先见之明,在县衙后院重建的时候便多了个心眼,以各家方便为由,后院的每个小院都有独立的进出门户。
    虽说各家同住在县衙后院,几个小院落与正院甚至共用一个花园,但是正院与花园之间的门户却守得极严,没有林婉点头,任何人也不能从花园进入叶深与林婉居住的正院。
    居住在西小院的陈县尉家眷若在往正院来便没有那么容易了。
    不过平日里若是张氏带着儿女小姑来正院拜访,就算林婉不喜陈娇,也不会刻意不见。
    林婉也是真的很喜欢张氏的那两个懂事又聪明的孩子。
    这日张氏听说,随着林婉一起从京城来的齐太太要在南竹县城开办一个绣坊,想起自家的日子过得实在有些紧巴,小姑子和她自己都有一手不错的绣活,便带着两孩子和陈娇过来找林婉说话,看能不能通过林婉让陈娇或者她自己进那个绣坊干活。
    张氏过来的时候,春草正好在林婉这里,得知张氏的意思,先拒绝了张氏去绣坊上工的想法:“太太好歹是县尉大人的夫人,哪里好让你去绣坊上工,若太太有意倒是可以入个股。你家娇姐儿倒是可以,不过也得看她手上的功夫如何。”
    春草说罢便指着桌上放着的一个小绣绷示意陈娇当面绣几针来看看。
    陈娇的绣活还是很不错的,绣坊的确需要这样的人手。
    陈娇对叶深的那点小爱慕,虽说林婉从来不曾提过,但是林婉身边的人一个个都是人精,早看穿了陈娇的那点小心思,春草自然也不例外。
    既然陈娇有这样的手艺,那便让她去绣坊干活,免得她无事可做胡思乱想给林婉添烦恼。
    虽说绣坊的出资人是林婉,但是明面上老板却是春草,林婉也给了春草自主权。
    陈娇去绣坊干活的事,当场便拍了板,陈娇便成了绣坊的首位员工。
    第553章
    说起陈娇,张氏心里既心疼又无奈。
    陈家在当地也算是有点名气的耕读之家。
    张氏娘家家境要比陈家更好些,在县城不过有房还有铺,她爹更是个读书人。
    只是张氏爹爹的考运不佳,虽说十七八岁便成了秀才,之后参加了数次乡试却屡考屡败再无寸进,家里倒是添了好几口吃饭的嘴。
    眼看着科举无望,家里的日子却越过越紧巴,张氏爹爹在三十岁时终于走科举之路,在县城开了家私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