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70页
    萧驰风微笑道:“总不能一辈子都住在军中吧,总要娶妻生子。”
    王仲羽道:“待他日天下一统,或者家中父母可以做主吧。”
    尹羲眼波流转,说:“那可不知是三年还是五年,大好青年,哪里还能再耽搁下去?我嫂子也正想为我大姐、二姐挑驸马。是你我交情不同,我可走一走后门,不知道你觉得如何?”
    王仲羽惊道:“长公主何等尊贵,微臣如何配得上?别人不知微臣的过往,殿下是再清楚不过了。”
    尹羲微笑道:“自古英雄爱美人,少年风流韵事也无伤大雅。就算是驰风,往日要有什么,只要不会跑出个便宜儿子来,我该不会很介意。世人皆是红尘客,你我又何必非要当圣人呢?你只管跟我说我大姐或二姐那样的女子适不适合做你妻子。行呢,你就当我姐夫,不行也别勉强,当我没有说过。我也明白,你们京中高门子弟许多人是不喜欢当驸马的。你便不愿,这事也不会有别人知道,我和驰风私下仍当你是朋友。”
    尹羲身上总有一种令人如沐春风的魅力,与她谈话是愉悦的,也容易让他对她产生信服,这无关男女之情。
    王仲羽当初站队燕王除了燕王文武双全之外,还因为燕王是王皇后的养子,更是他的师兄,燕王身上反而没有尹羲这种魅力。
    王仲羽心中一喜,便说:“微臣惶恐,原自知不配,不敢有此念。承蒙殿下不弃,微臣若再推辞实在矫情。去年平阳长公主押运粮草于我南路大军,平阳长公主英姿飒爽,不拘小节,微臣印象深刻。”
    尹羲哈哈大笑,说:“做男人就该这么干脆,不然就连我都不如了。”
    王仲羽笑道:“殿下折刹微臣,微臣如何能与殿下相比?”
    尹羲玩笑道:“几年前我去了南边,印刷厂的事就全是大姐分管的,近年她也负责与江南的粮食商人谈买卖,见识不是一般女子可及。你要是娶了她,有利也有弊。”
    王仲羽谦道:“长公主若愿下嫁,是微臣的福分,哪来的弊?”
    尹羲摆了摆手,道:“你有所不知。有她帮忙管家,你王家家业败不了,只不过你要是私藏小金库,砖头缝里,她也给你挖出来。”
    尹翔能安心在外领兵打仗,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尹家两代女子的能干,无论是尹羲,还是她的姑姑、姐妹或者婶婶,还有现在的宇文冰冰都是极精明的女子。尹羲回来后,她的才能与权威让女子更团结在尹羲的周围,把尹翔的大后方管得井井有条。尹秋管过工厂,工厂就必须尽可能要追求利润,这让她有了习惯,一遇上什么事,心中第一反应就是算出一笔账来。
    王仲羽一听,不禁笑了起来,说:“都说三公主是本朝的财神爷,大公主也这样,才是一家子嘛。”
    王仲羽娶过顾若兰,被假才女真荡/妇恶心到过,反而觉得务实有才干的女子最适合娶进来。尹秋、尹羲容貌都稍有不及尹羲,但都是美人,在燕北难找比她们更出众的。
    如此一顿饭宾主尽欢,三人才下楼离开飘香楼,在酒楼门口道别,王仲羽恭送尹羲上马车。
    忽听几个人的叫声:“羲儿!”
    马车四周的微服护卫连忙拦住他们,但是他们更大声地喊起来。
    “羲儿!我是你三姨妈顾岚。”
    “表妹,我是小四呀!”
    “表妹,我是顾宁。”
    尹羲才让护卫退下,就见三个衣着朴素,身形削瘦的年轻男女,看脸还是能认出来的。
    “三姨?表姐,表哥,你们怎么在这儿。”
    顾若莲扑了上去大哭,说:“表妹,我们全家都被小五害惨了!呜……都死光了,全死了。”
    尹羲本也猜到燕王纵兵抢掠之下顾家作为侯门难以幸免于抢,但是没有想到严重到这个地步。
    顾若莲抓住她的手落泪:“燕王纵兵进城抢掠,我们顾家因为小五名声不好,听说他们闹得特别凶。幸好我、姑姑、母亲和伯母们去了寺里祈福才逃过一难。祖父、大伯、二伯和几个堂哥都被气死或打死了,家里被一把火给烧了。后来父亲、母亲、大伯母、二伯母都病死了。我们千辛万苦才找到燕北来……”
    王仲羽也才知他们是顾家的幸存者,因为他们不是大房的人,这么多年过去了,他反而认不出来。
    尹羲问道:“你们吃过饭了吗?”……
    顾岚、顾若莲、顾宁三个人的钱花得差不多了,近日都以馒头充饥。他们前来寻亲,也听说尹翔称帝了,可是“皇居”门口根本不是普通人可以靠近的。顾宁跟“御林军”说自己是皇帝的表弟,可是没有任何身份证明,御林军会通报才怪,没有把他下狱都是客气的了。
    他们三个就在附近路口晃着,希望可以看到尹翔或者尹羲,然后看到这马车从“皇居”的大门方向出来。
    他们跟着跑,半道跟丢了,好不容易找到飘香楼外看到这马车,守株待兔。
    尹羲看着他们一边狼吞虎咽,一边简要叙述了经过,不禁长叹一声,思索着哲学问题:顾家这样的大祸是由顾若兰引起的,还是自己引起的?
    尹羲看着王仲羽在一旁紧张起来,问道:“魏国公府怎么样了?”
    顾宁说:“魏国公府……他们比我们顾家好些,之前二伯母要去投靠魏国公府的大奶奶,好像郑家的人全在那里了,还有韩家的人。魏国公府不愿收留顾家的人,只愿收二伯母一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