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晚,夜里。
外面是阴云密布,寒风簌簌的吹起地面的落叶,守在景仁宫外的宫人们都打着寒颤,将手缩在衣袖里,竖起耳朵听着屋子里的动静。
殿内正一派灯火通明,四个火盆放在屋子的四角熊熊燃烧,阵阵热气让整个殿内可谓是温暖如春。
帝后穿着单薄的衣衫,坐在铺着厚厚毛垫的地面上围着暖炉,一边聊天,一边看着四周的几名阿哥、格格们嬉笑。
胤礽和胤禔都是抱着一摞课本愁眉苦脸,边上的胤祜兴致盎然,正手持着其中一本课本,眉飞色舞的向两名弟弟述说着课程。
胤祜现在就读的可不是上书房,而是京城里的国子监!
在派遣人员前往台湾之时,康熙就已经对人才过少的现景耿耿于怀。等到灾后,国子监改革的问题被第一时间摆在朝堂之上,随着朝臣不断的争吵以及宗室暗中的压力,康熙已经烦恼许久了。
国子监身为从古至今朝廷的最高学府,在国人心中的地位自然不能轻忽。即使是中央学堂,想要一时半会就阻击国子监的地位,显然是极为困难的。
问题出自现在在其中读书的大部分是八旗子弟和权贵官宦的子弟,游手好闲的不在少数,为了让这些人全力以赴,更为了引入新型课程,康熙想出了一个法子。
那就是把胤祜送入国子监读书。
当然,当康熙将皇子送入国子监读书的事情在朝会上宣旨的那一刻,整个朝堂都轰动了!
虽然朝臣议论纷纷,但架不住康熙金口玉言,圣旨已出,即便是李蔚、王熙等汉人也是一脸茫然失措,更不要提传到宫外以后各家各户是如何震惊的了!
要知道皇二子胤祜身为皇帝在世长子、更是皇太子的胞兄,更是已经名正言顺过继给荣亲王的子嗣。既极受康熙宠爱,又不怕卷入夺嫡之争,进入国子监读书的效果自然是极为轰动。
宗室大批没有资格入学上书房的子弟和权贵的次子庶子纷纷拿着家族的名额涌入京城国子监。
新改制的国子监超越中央学堂一跃成为最受欢迎的学校no.1。
同样的,为此也引起了一些骚乱。出身普通人家的学子想要进入国子监读书变成了一件难上加难的事情,一时之间倒是闹得满城风雨。人数之多只逼得负责招生的林如海第二天就上书给康熙,一副不给他几名助手就要一头撞死在柱子上一般。
康熙自然也是乐得同意,他早有准备。在这一天,清朝的六部正式变成了七部,新设立‘学部’,林如海也从户部侍郎摇身成了学部尚书,终于晋升为朝廷中说得上号的实权人物。
紧接着,大理寺卿科尔坤调任学部左侍郎、升通政使张问政为学部右侍郎、升翰林院侍讲学士崔蔚林为学部郎中,升吏部主事塞楞额为学部员外郎……一系列人事调整下来,只让林如海喜不胜喜,恨不得立刻将人马聚拢在一块好好的讨论一番。
不过,林如海面色的喜色一顿,又呐呐的问道:“皇上,现在荫生数量实在太多,这国子监又不能如同中央学堂一样考试不通过直接开除处理。现在,不少原先已经准备就读的平民学子都宁可转而去私人私塾,或是转而求其次赶赴中央学堂报考了!”
再下去,只怕这国子监就要变成宗室权贵的后花园了……没有贡生只有荫生,那还要若大的国子监做什么?当摆设吗?
对于林如海的焦虑,康熙淡淡一笑:“朕早有准备,稍后就将圣旨贴在国子监和城门口,以后凡是国子监录取的监生,将由朝廷支付一半的学费以及免费住宿,衣物、学习用具由国子监统一提供,伙食每月定例三十张,可供在国子监食堂内使用。”
“皇上,由朝廷出这一份钱?”林如海一愣,面上顿时有些犹豫不定,“这积年累月,只怕开支不少。”
“林爱卿,教育是强国之基本。中央学堂的匠人有资助,其他平民学子退学的几率,从你交上来的奏折上看数量可不少。在京城生活开销成本过大,加上现在正是刚开始推行新政策,好多学子必然处于观望状态。
若是一开始收取全部的学费、住宿费和伙食费,家境贫困的学子大多会望而止步。更何况,荫生如此多的情况下,只怕以后在国子监内会燃起攀比之风,平民子弟受欺压的概率也会上升,倒不如统一着装学具以免出现这些问题。”
康熙侃侃而述,“况且这几年大清风调雨顺,税收银两更是节节攀升,承担这些费用还是足够了的。”
林如海一脸严肃,低垂着头显然陷入了沉思之中。
“不过,朕想也许现在还有人会认为朕做错了,等到十年,二十年,或者等胤礽……终归会有人发现,这个政策真真正正的价值,到时候再重新全额收费,并对最优秀的学生进行奖学金的模式,那样大约更有成就感吧。”康熙轻笑一声。
“是!”林如海想象着康熙描绘的情景,眼中闪烁着那对未来的期待,脸上终是露出一丝笑容。
他双膝落地,双眼深深的,一眨不眨的望着康熙所在的方向。他的声音是如此颤抖,仿佛耗尽了毕生的力气:“臣也期盼见到这一日!”
不过这已是前一段时间的事儿了。
第一百三十三章 康熙十九年
现在时间已快到腊月, 天气寒冷。国子监的课程辰时上到未时两刻下课, 马车再将胤祜载回宫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