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陛下,陆军部也已拟定出战将领名单。只等陛下您一声令下,便可剑指天山。”陆军尚书张家玉跟着敬礼道。相比陆海两手抓的军务部,陆军部的目标显然就要明确得多。陆军将领们心里十分清楚,无论情况如何改变,西北都将是陆军部未来的重点。因此早在国会召开之前陆军部就已经开始拟订战略部署、并着手选拔相应的指挥官了。
“恩,看两位卿家一副自信满满的样子,想必早就开始为西北的战事做布置了吧。”孙露满意地微笑道。
“回陛下,军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确实已拟定出了陆、海两套作战方案。而今既然卓特巴巴图尔对我天朝如此不敬,准葛尔部在塞外更是倒行逆施。这也算是给臣等一个明确的方向,可以有的放矢。”萧云沉着回答道。
“那照萧尚书的说法,军部是否已经决定将以西北为主了?”孙露点了点头反问道。
“回陛下,臣等均认为以我朝目前的状况,在军事上专攻一路是最稳妥也是最有效的选择。”萧云如实的坦言道。虽然军务部之前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但向来谨慎的他亦不敢就此在女皇面前轻言军部可以同时支持陆、海两线作战。
听闻萧云如此回答,女皇下意识地将目光投向了一旁的海军尚书李海。说起来,今日之事本与海军部无关。只因事关帝国战略的总体规划,他这才被女皇一起招进了宫。此刻见女皇以询问的目光看着自己,李海当即轻咳了一声回道:“陛下,臣也以为军部因将重点摆放在西北,毕竟那里的局势已经逐渐明了。至于海军方面,陛下大可放心。欧洲诸国的海军这段时期均无特殊异常的举动。以海军部的实力维持现在运作并没有多大的问题。”
李海的最后一句话,倒真是句大实话。相比完全靠军费维持的帝国陆军而言,常年巡逻于大洋之上的帝国舰队的财路明显就要宽得多。虽然现如今海上与中华帝国相关的船队越来越多,帝国上层也不似从前那般鼓励私掠活动。但帝国舰队偶尔还是会在海上打打“野食”,赚些外快。此外,帝国海军与商会之间的密切关系,也使得海军部每年总能得到一些额外的赞助。因此,也无怪乎,李海会在军费问题上表现得如此大方。
眼见李海如此表态,孙露自然也是颇为满意。却见她回头又向张家玉询问道:“卿家刚才说陆军部已经拟定了指挥官人选。不知军部这次所选何人来担此重任?”
“回陛下,陆军部在与军务部商议之后,暂时拟订由李定国中将出任主帅,吴三桂少将出任副帅,另由帝国驻藏大臣张煌言中将出任参谋长。”张煌言抱拳回道。
“李定国,张煌言,吴三桂?”孙露听罢,在口中将三人的名字轻声默念了一遍。显然这一安排十分值得回味。就出身来说,此三人虽各不相同,但都不是岭南嫡系将领或是前朝南明一派的将领。就能力而言,此三人在帝国众将领之中亦是上上之才。没有明显的派系背景,却又拥有着过人的军事才华,真是既实用又安全。如此精心的盘算,让人不由地就联想到了萧尚书的一惯风格。不过名单中出现吴三桂的名字还孙露多多少少吃了一惊。她原本以为吴三桂在投降之后已经被人遗忘,却不想军部这次竟然会委其以重任。虽说历史已经在岔道口发生了骤变。但一想到这位“平西王”在清朝时反复无常的表现,孙露便忍不住略带担忧地开口道:“朕看得出军部在指挥官人选上花了不小的心思。但朕还有一点还是不明白。军部怎么会突然想到选吴三桂为副帅呢?”
似乎早就料到女皇会发出如此疑问。张家玉在与萧云对视了一下后,随即拱手回复道:“回陛下,臣等也知吴将军曾经迷足失陷犯下不可挽回的错误。但他如今已浪子回头效忠朝廷,还请陛下给他一次机会。”
看着底下的张家玉为吴三桂进言,孙露的心中不由地泛起了一种怪异的感觉。是啊,历史真的改变了。于是觉得不该太过拘泥于自己记忆的孙露,跟着便一笑道:“卿家不要误会,朕并不是怀疑吴将军对国家的忠诚。朕只是觉得有些意外罢了。”
“回陛下,臣等这次之所以会选择吴三桂出任副帅,并不是说他的能力有多么出众。帝国不缺乏能征善战的将领,但帝国现在需要的是优秀的骑兵和骑兵将领。正因为如此臣等经过权衡之后才会决定选择吴将军。”张家玉跟着解释道。
“是的,陛下。正如张将军所言,西北一战骑兵将是战场上的主力。所以吴将军是最为合适的人选。”萧云特意加重最后一句的语气附和道。事实上,当初在提议吴三桂之时,萧云也曾考虑过他在甲申之变中的表现。然则中华帝国陆军的强项是步兵与炮兵,而非骑兵。且帝国骑兵又素以轻骑兵为主,除了负责侦察骚扰外,在战场上向来都是协同步兵与炮兵出战的。而西北地区的独特地形却注定了骑兵将是这场战争的主力军。当然以帝国目前的实力来说,并不缺乏善战的骑兵。姑且不论已然效忠帝国的科尔沁、察哈尔等蒙古诸部。光是投降的满州八旗的残部就可以组织出一支强悍的铁骑。然而在帝国军部上层眼里,无论是蒙古人,还是满人,都是异族。正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更何况这次帝国所要对付的准葛尔部也是蒙古人。两相比较之下,身为汉人的吴三桂怎么看都要比鞑靼可信得多了。因此萧云这才同张家玉在吴三桂的问题上达成了共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