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238页
    苏槿时半晌没反应过来,之后没了反应的力气,待到几日之后回想起来,不禁扶额。
    她是什么样的人,他还不清楚吗?她竟然被他那委屈的假象给诓进去了,被吃得连渣都不剩。
    还是她初见他时对他的印象最准确:一匹散发着危险气息的孤狼。
    ……
    姬言埋了不少人在晋国,几年里的动静一一传来。
    纪宗之是越打越急,越来越沉不住气了。
    夏国这边,仁泰帝日夜操劳,眼看着国力日强,他的身子骨却弱了下来。
    眼看着一个一个官位填上了人,他的目光放到晋国的一大片土地上,叫了几个信得过的人进宫商量给晋国一个彻底的教训。
    如何是彻底的教训?
    除了知情的姬言之外,太子丞相等人都陷入了沉思。
    皇帝笑眯眯地对姬言道:“崇远郡王打算如何教训自己封地上不听话之人?”
    姬言嘴角一抽,暗道这戏演过了,“他爱打,便让他尝尝被打的滋味。请陛下给臣兵马,臣亲自教训他。”
    杀父杀母之仇人,必要亲手刃之。
    太子:“……”
    丞相:“……”
    终于意识到了他们在这里只是陪衬,开始各自说着陪衬该说的话。
    恰在这时,苏槿时进宫,把沧州发生疫病的消息送了进来。
    在准备出兵的时候发生疫病?!
    皇帝眯着眼睛,不由得怀疑自己狡猾的外甥因为不想兑现承诺而诹出这样的话来。
    可随后,苏槿时与姬言的话都让他不得不重视起来。
    细想之下,他们都不是会拿这等大事开玩笑之人,若真是杨江风遗留下来的祸害做出那等食民之事,此时开战必必有大灾,弄不好便会毁了才稳定下来的民生。
    皇帝迅速作出决断,先核实疫病。
    他有些低落地让大家都回去,闭着眼思量着这半生。操劳无数,意气过,跌落过,一心想要做一个有政绩能名传青史的帝王,怎么就这么难呢?!
    耳边传来一声轻笑,不自觉地露出了人后神态的仁泰帝瞬间警醒,恢复了人前的帝王威严,怒道:“你怎么还在这里?”
    姬言自动忽视他的恼羞成怒,“舅舅,准备兵马吧。”
    仁泰帝还准备斥责的话堵在喉咙口,默了片刻,“你不是说疫病不可能有假?”
    姬言道:“疫病必然是真。但若不让晋国贴上我的名字,接下来,就不止是疫病了。”
    他抬眼看向仁泰帝,如星辰海的眸子里含着无数话语。
    仁泰一怔,想到自己的妹妹妹夫及外甥的经历,眼里生出利光来,“朕给你三十万精兵,你务必要把那祸世之人铲除!”
    姬言点点头,“那军饷、粮草和药材……”
    他为难地收回视线,“原本以为陛下只会给臣十万兵马,臣没准备那么多。现下,又因为疫病,内子准备的银子粮食和药材都要拿出来。这三十万兵马给臣,恐怕还没到晋国就先饿死了。”
    遗憾地叹了一声,“要不,还是先把疫病解决了吧,等我们赚够了能养三十万兵马的财物,臣再来向陛下借兵。”
    仁泰帝听得眉心突突直跳。
    他原本确实只是想拨十万兵马给姬言,思量着,这小子若是能拿下晋国甚好,若是不能,权当理直气壮地让他给自己养十万兵马一些时日,反正兵马给人了,他打不下来,那晋国就不需要作为封地给他了,到时候,再让派一猛将出马,把晋国打下来,晋国的国土这才能说是真正地归了自己。
    至于猛将的人选,这不是有个现成的又有经验的窦原吗?
    但自己的打算被外甥给猜到了,还只刚好准备这么多物资,便让他没脸了,不能承认。
    三十万兵马的物资,如同心口剜肉一般。偏偏晋国的存在使夏国国民受难,反口不得。
    他抽着眼皮,一本正经地道:“言儿这是何意?舅舅既然答应了要助你灭晋,如何会不管兵马所需粮草物资?还有拨往沧州的物资,也是朝廷之事,只是如今情况不明,不知是否真有疫情,朝廷要供三十万兵马行军作战不易,这些物资便先向郡王妃借用吧。”
    “臣先为内子谢陛下~体恤。”姬言知道这借,十有□□是不会还了的。可这话得提,不能让媳妇儿吃了闷亏还被人当成理所当然。
    仁泰帝:“……”
    难道不应该推辞得个不为回报的好名声吗?怎么应得这么干脆利落,真把他当成借债的了……
    这个外甥一点都不疼舅,气得心肝疼。
    算了算了,只要能把事情都处理好,别的事情,以后再说了。
    沧州的事自然是真的,不仅沧州百姓染上了疫病,因为沧州与冀州多往来的缘故,冀州也有人染上了疫病。
    苏槿时与姬言到沧州送完物资,帮助太子把沧州控制住,便带着治疗疫病的药方及三十万大军马不停蹄地赶往冀州。
    所幸,冀州官员在发现有人得了疫病的第一时间便让人划了一块地方隔离开,专门只治疫病病人,又断了与沧州的交易,暂时控制住了疫病。
    姬言带着大军到城外时,京城里的仁泰帝也收到了各方奏报,疫病是实,除了沧州冀州,还有与他们相临的州的村县也有了感染者。
    所幸,太子送来的密信里夹着治病的药方,还有太子对白霜丝毫不吝的赞美之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