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鹤谣这才知道阿达是齐院公侄孙。
“小娘子大方,上次已给了蒸梨的方子。太夫人喜欢得紧,隔日就要用一次,这回特意嘱咐定不能再白拿你的食谱。”
他请出太夫人,关鹤谣也不再推却,福上一礼,“既是长者赐,妾不敢辞,便却之不恭了。”
谁知齐院公直接给出十两银子高价,吓得关鹤谣脚底打滑,她自觉那方子实在不值这个价,连连杀价,比自己买东西杀得还狠。再加上孟监司,三人一通混战,最后定了五两银子。又说今日已晚,明日让她早些来,自有人来找她学炒那油焦面。
“其实,”关鹤谣期期艾艾开口,“妾也有事情与两位说。”
编外人员关鹤谣平时闷头做饭,每当遇到这些行政手续就比较蒙圈。
该找谁批假呢?
“妾想告三天假,下月初一到初三。”
寒食清明扫墓祭祖,没有不给假的道理,况且寒食清明连官府都放假七天呢。
寒食清明、冬至和过年乃法定假日三巨头,妥妥的大宋黄金周。
“自是可以,以后告假提前一日与我说就行,”孟监司开口,“不用客气。”
*——*——*
红泥小风炉双耳三足,上置一个雕花玲珑的小铜锅,里面热汤正咕嘟咕嘟冒泡,浓鲜的香味卷着热气四散到空气中,诱得满屋的人都不自觉地吸吸鼻子。
下涮菜之前,关鹤谣先盛出一碗菌汤奉给太夫人,“太夫人先用些汤暖胃。”
那汤又清又润,鲜香甘美,白、褐、黄各色珍菌炖得软烂,浸透了汁水。喝一口汤,吃一口菌,恍如置身雨后山林,空寂爽朗。
侍候的关筝厨婢也有学有样给她盛了,她尝了一勺,“好鲜的汤!如何做的? ”
菌汤没什么门道,关鹤谣絮絮讲开,“这汤底最是简单,先用油爆香姜片,再一样一样下菌菇炒软即可。要在加水炖之前放盐,才能逼出菌菇里的汁水,汤味更浓。”
她想了一下,补充道:“唯注意不能用味重的油,豆油、麻油都不行,是以妾用了茶籽油,正配菌菇的清香。”
太夫人喝着汤,好笑地看着两个小娘子,一个敢问,一个敢答,还答得如此详细,生怕没讲明白。却不见满屋的厨娘厨婢都竖起耳朵听这诀窍?
这小厨娘,真是天真懵懂。
她好心阻止关鹤谣自爆,“说是简单,换个人也不是这个味道,还是你手艺好。”
关鹤谣谦虚一笑,“是府中材料好,单那桐蕈都是上好的合蕈。”且府里的合蕈不是干的,而是鲜的不能再鲜,仍长在一截子腐木上呢!是她现摘下来的(2)。
最好的桐蕈出自台州,向来是上贡的珍品,据说当时皇帝误将“台”看作“合”,“合蕈”之名从此流传。
宋时,世界上第一部 详尽记载食用菌的专著《菌谱》,便是出自一位深为家乡特产自豪的台州人——陈仁玉之手。
“陈公说菌多无香气,‘独合蕈香与味称’,以之冠诸菌。妾见了府里的鲜合蕈,才知此言非虚。”
关鹤谣一说起这些食材、掌故眼睛便闪闪发光,众人也听得津津有味。
太夫人想起来了,是前两日宫中赐下的鲜合蕈。
官家重口腹之欲,全然不顾“天子不得取食味于四方”的祖训,是以各地都玩命一般进贡各种特产,多出的又分赐臣下。如此上行下效,公侯之家越发食不厌精,铺张浪费。
她心中暗暗叹气,不由喃喃道:“这鲜蕈是否有些奢侈了?”
关鹤谣倒不这么想,此时合蕈已有规模化的人工培植,台州距金陵又不远,实算不上奢靡。她这般说了,太夫人面色渐霁。
关鹤谣又说,“听闻前朝有一位皇帝,”好吧,其实是后世,“极爱云南的一种菌子,而这种菌子和白蚁共生,需要将一大块土地和白蚁窝一起挖起,快马从云南直送长安,那才真是劳民伤财。”
这说的是明熹宗嗜吃云南鸡枞菇的故事。
野生鸡枞下必有白蚁窝,若是白蚁跑了,鸡枞也难活,是以还要特意撒米给白蚁吃,真是本末倒置。而鸡枞又极娇贵,伞盖未开时最鲜美,伞盖一张,风味骤减,也不过就一两天功夫。
一路疾驰送到北京,明熹宗都不舍得给皇后吃,使人戏称鸡枞为“鸡枞娘娘”。
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太夫人一听这个,居然也不那么烦心了,安心享用起美食来。
又听关鹤谣讲怎么用姜分辨菌类有无毒性,讲有的人吃了菌子致幻,看到小人乱飞什么的,逗得她哈哈大笑。
莫厨娘在一旁听着,鼻子都要气歪。
怎么她做的便不奢靡,我做的便是太过奢靡?
这两面三刀、舌灿莲花的小滑头!
她狠狠望去却只见关鹤谣的后脑勺,忽见关策正埋头吃着蒜蓉扇贝。她不禁一愣,转着眼珠独自思量起来。
喝过了汤,便开始涮锅子了。
芝麻酱、辣椒油、辣茱萸油、芥辣酱、韭花、腐乳汁、酱醋等十来味酱汁,并着香荽、小葱、咸豆豉、蒜蓉、芝麻等小料摆了满满两食盘,见过无数大场面的祖孙三人都无从下手,犯了选择恐惧症,最后全权委托关鹤谣给他们配好。
每人各一碟兔肉花,还有新作的蛋饺、虾滑、鱼豆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