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只好不去细看,颜延见状,回过头说:“易海往来盟夏关的路上,一刮大风,就能看见先前被沙土淹没的人骨。夏天的晚上,站在盟夏关的城墙上往关外眺望,有时鬼火经夜不息,正是战死之人的魂魄不愿离去。殿下来连州几年了,从来没有见过么类似景象么?”
萧曜坚决地摇头:“从来没有。”
“殿下要来看旧战场,我原以为是知道的。”颜延笑笑,“是我顾虑不周了。”
“为什么不将尸骨带回?”萧曜不由问。
“战场上谁人不是死里逃生。自顾尚且不暇,如何能替他人收骨?若是能就地填埋、焚烧,已然是莫大的功德了。战死沙场后若是有同袍能带回来一块骨头半片戎衣,家人都已经是感恩戴德。”颜延用马鞭随手一点不远处的一处尸骨,“何侯此役大捷,留在这里的尸首,十之八九是北茹人的。他们在荡云山北麓逐水草而居,入关劫掠,谁会为他们收尸?不过无论是北茹还是西狄,只剩骨头之后,谁也分不出彼此了。”
沉默了良久的程勉这时也说:“我少年时从杨州去京城,正遇上中原大旱,半途不得不弃舟改车,路边也有饿毙的骸骨,只能看出老幼,若是身上的衣服也被人抢去了,连男女都分辨不得。”
萧曜悚然一惊,只听程勉继续说:“初来连州那一年,也是遇上了旱情,我曾问过刘别驾如何赈灾,他只宽慰我,连州丁户稀少,若是大灾之年,流民会往雅州和金州去,所以连州无需考虑赈灾——连州也没有赈灾的余力。等到了易海,才知道不可一概而论,但易海也只能自保而已。”
颜延沉默片刻:“连州干旱,也就是易海侥幸处在绿洲之上。连州百姓习惯了干旱,不到万不得已,也不会逃荒,何况连州要是大旱,金州和雅州又能好到哪里去?不过五郎说得不错,饿羸的尸骨又何尝少过?人只要死了,还分什么男女老幼胡人汉人?”
旱情虽然已经是几年前的事了,然而一旦再度提起,萧曜仿佛又重新回到了那漫长而无望的焦急和灼渴中。这痛苦的回忆让他的情绪更为低落,来时的期盼也随着眼前的白骨和荒芜烟消云散。
离开柳川也比想象中艰难得多——原路返回实在太远,只能从一条陡峭的斜坡出谷。斜坡上尘土飞扬、怪石嶙峋,骑马是决计不能的,必须将所有的马绑成一队,再跟着马一起慢慢步行出去。待终于回到平地上,无人不是灰头土脸,如同在荒漠中打了个几个滚一般。
萧曜想不到自己的一时兴起累得一行人如此人仰马翻,内心有些过意不去,上马后回身朝一众人等拱了拱手,而后不失懊恼地对颜延说:“早知如此,我不该有此不情之请。”
不料颜延反而笑了:“看殿下的神色,可是失望了?”
“……说不上失望。”萧曜一顿,又说,“只是和我心中所想相去甚远。”
“哦?殿下以为应该是怎么样的?”
“说不上来……至少应当再险绝一些……”
颜延笑了:“景彦和我在殿下这个年纪也曾到过此地。当时景彦说,他少年时曾问过何侯,为什么要选在柳川中。何侯说,事出突然,他无兵可用,只能行险计。若当时他是西北道的大都督,或是持节昆州的军务,他绝不会用此计策。我们来过之后,觉得何侯过于自谦,没有过人的才识和胆色,怎么敢以少敌多,又怎么会选在两条狭径中的滩地迎敌?不过他说得有一点不错,天下以少胜多的名将,都是不得不为之,谁不愿意兵强马壮、粮草充足、再以逸待劳以众凌寡?无论殿下探访的初衷是什么,殿下愿意亲眼一看,是一件好事。待到了昆州,我再陪殿下去看看当年何侯主持修缮的城防,不知殿下愿意一往么?”
萧曜毫不犹豫点头:“那是当然。”
他们在柳川中耽搁的时间太长,出来后已经接近傍晚,于是略作休息后,再无赘言,快马加鞭赶在天黑前抵达今夜要投宿的驿站。
刚到驿站,人还未下马,迎接的驿丞禀报,中书省有下行文送到连州,听闻陈王人已经到了昆州,驿使又马不停蹄地赶到了昆州地界,要将行文亲呈于殿下。
萧曜接过文书飞速地读完,又转手交给了程勉,毫不意外地冲他笑了笑,然后对颜延说:“陛下立了昭德太子的长子为太孙。”
颜延一怔:“这是什么意思?”
略一沉思,萧曜利落地下马,心无芥蒂地朝颜延又一笑:“意思就是,我和五郎,要在连州多住几年了。”
第51章 惊风飘白日
为避嫌计,萧曜本不应与边陲州府执掌军权的官员结交,不过这一次前往昆州,他没有隐匿行踪,反而早早将自己将前往昆州的事情告知刺史兼都督雷航。是故他们一到驿站,已有昆州长史齐迁在等候,陪同萧曜一行前往鹏城。
昆州下辖五县,户籍是连州的一倍有余,州内人口十有八九都住在鹏城一带,治所鹏城与长关遥遥相望,是西北当之无愧的第一大城池。
齐迁已然年过半百,弱冠之年便翻过了乌鞘岭,从此再也没有离开西北。有他在一旁随行,萧曜虽然有了熟悉昆州事务的人可以答惑,但也再不便凭心意游历,只能径直前往鹏城了。
昆州地广人稀,从他们翻过柳川之日算起,一路马不停蹄,又过了足足五日,才到达鹏城。离城尚有十数里地时,萧曜已然能看见远方的城池笼罩在烟尘之中,可四下无风,他不由得稍稍放慢马速,用马鞭一点鹏城的方向,问齐迁:“这是要扬尘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