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62页
    萧彦阴沉着脸听到一半忍不住打断,凶了萧楚,吓得她连忙噤声。萧楚都没来得及问他,就见萧彦身子一歪吐了口血。
    第83章 他醋了
    萧彦一口血瞬间在地上落成深红的一大片,还溅在了萧楚雪白的裙摆上。萧楚从未见过这种阵仗,吓得哭着跑出去喊人,萧彦气虚都来不及阻止她别张扬。
    他心中郁结数月,年纪轻轻身体每况愈下还要日夜操劳刻苦研习政事,身心都绷紧在一线间,萧楚的话无疑给了他重重一击。
    在他日夜悔恨,忧心得寝食难安时,司元柔与萧淮笙两人过得和睦又快乐,尤其司元柔应该连想都不会想起萧彦,只有萧彦默默承担深切的自责感。
    吐出一口血来萧彦气息反倒顺畅,久违的疲惫感袭入脑海,他再撑不住身体坠入昏迷,闭目的前一刻眼前闪过女子身影,他竟然觉得像司元柔。
    萧楚本就很害怕了,回来看到萧彦身子歪在书案上更慌得六神无主。东宫的太监已经去请太医了,而她出去喊人时没找到司映洁,遇上了赵丹若。反正都是萧彦的女人,由赵丹若来帮忙照顾他也行,萧楚不挑直接跟赵丹若一起过来。
    赵丹若则比萧楚略微镇静,先让太监把萧彦抬上床,然后亲自给他换了衣服擦洗血迹,顺便问了萧楚发生的事。
    听完之后赵丹若面上一派担忧与关切,稍显焦急的眼神深处是一闪而过的思虑。近来萧彦也不怎么来看她了,不,是一次都没有来过她房里,甚至有意避开她。赵丹若早就疑惑,以往萧彦同司映洁争吵后总要来她房里排解,赵丹若无需费力可以讨好萧彦向他邀宠,只要在房里静静等着他来即可,但现在萧彦气司映洁居然不入她的屋,赵丹若渐渐稳不住心态。
    萧彦真的是为了司映洁才会发怒至此,还是另有她人?
    但赵丹若怀疑归怀疑,在尚未定论前她不会冒然声张,反正所有人都默认是司映洁将太子逼得呕血,皇帝皇后闻讯连夜召司映洁进宫。
    明眼人都知道司映洁怕是难被轻饶,尤其是皇后本不喜她。
    可司映洁哪里进得了宫,她人被萧彦暗中囚禁,不见天日许久,根本离不开房间。
    因此司映洁迟迟不能入宫,皇帝与皇后更加怒不可遏,皇后还不慎打破一对心爱的玉燕,真是从没见过这么嚣张的儿媳妇!
    萧彦久久不醒,宫里的压力又次次紧逼,萧彦的心腹太监知晓一点儿情况,擅自做主摸了萧彦的钥匙放司映洁入宫,至于她入宫后如何也不是他能管得了的事。
    临近鞑靼外族入京,太子吐血的事尤其触怒皇帝。皇后光顾着心疼萧彦的身体,皇帝则更多考虑萧彦留给朝臣与外族的印象,他的事若传得沸沸扬扬岂不是还没见鞑靼使臣就输了气势?
    皇帝责问司映洁,连带着萧楚也被训斥,说她怯弱胆小,一点儿都不稳重,添乱倒是少不了她。萧楚被骂到哭得直不起身子,惹皇后心疼,怨气更是冲着司映洁去了。
    好在萧彦吐血的事已经尽力封锁,他身子也调养得快,在鞑靼使臣到来前已经恢复得看不出异样。他如常出席了给鞑靼使臣设立的接风宴,更难得的是他带上了司映洁与赵丹若,仿佛他一直是身居高位佳人在侧的大元储君。
    此次接风宴萧淮笙也带着司元柔来了,涉及国事萧淮笙很慎重,他不喜外界烦扰,但从不在这种事上轻佻。
    鞑靼的主要来使有三人,分别是鞑靼王庭的大王子阿史那古纳斯与三王子阿史那尼黑尔苏,与他们的幕僚耶律慎。
    司元柔第一次见到外族人,鞑靼人的容貌特征与大元汉人不同,他们的肤色偏红一些,身子普遍高挑,肩背宽厚,服饰发型也与大元的不同。她看得稀奇,忍不住盯着前行跪拜行礼的三人,迟迟移不开眼。
    萧淮笙多年前曾见过阿史那兄弟俩,那时他们还是黄毛小子在草原上嚣张跋扈,目中无人,四处掠夺。若他们安分地守着鞑靼那块儿弹丸之地也就算了,偏不自量力地来扰大元边境,入城抢夺粮食,杀戮百姓,还强抢汉人女子入帐。
    恰逢萧淮笙带兵途径边境,顺手教育了这对兄弟让他们安分了许久,但他们本性八成难移,这么多年不是真的老实,恐怕是蛰伏。但萧淮笙不惧他们,他能教他们做人无数次,唯独看他们还是一如既往地不顺眼,多年未见兄弟俩成熟些许,面容长得也更深邃粗犷了。
    他百无聊赖地收回眼神,不看阿史那兄弟,却不经意地扫过司元柔还盯着他们看!
    萧淮笙刹那间怀疑司元柔的眼光,她看一两眼就算了,一定盯着他们不动是为何?他烦闷地在膝上掰着骨节,司元柔都没用这么新奇明亮的眼睛看过他,更不要说一直看着不动,像被勾魂儿了似的。
    终于他忍不住暗暗戳了司元柔的腿,惊得司元柔瞬间回神才心满意足!
    不准她再看了!
    司元柔满头雾水,当萧淮笙有事与她讲,结果萧淮笙冷淡地目视前方,再没有理过她,她更迷惑了……
    他好像有点生气了……虽然萧淮笙的表情不丰富,但司元柔就是有这种感知。然而司元柔无法理解,她跟萧淮笙坐在席上一直好好的,怎么她一不留神萧淮笙突然生气了?
    明明什么都没有发生!
    忽然,司元柔悟了,萧淮笙一定是见到鞑靼被激起旧恨了,她似被萧淮笙感染,也对素未谋面的鞑靼人产生了本能的警戒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