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节 师截殉还淳反古 嗜佛之癖渊洪武
“唉吆!撤!”打斗着的后院一片混乱。出自同一师门的杨英艺和句小五的打斗更精彩。句小五施展着大力金刚掌,杨英艺以精湛的招式有力地回击着。“嗖”地一支飞镖不知从哪里飞来,不偏不倚地打在句小五右手腕上,句小五用左手抓住右手腕,冲打斗的黑衣人们喊。 黑衣人一听,见句小五受伤,立即蜂拥而上,护句小五逃向院外。
“穷寇莫追!”白惠明、邝仪等人正想去追时,不知弘云法师从哪过来,出现在杨英艺面前笑地阻止。
“师伯!侄女有礼了。”杨英艺上前,对身披袈裟的弘云,施礼地说。
“小女白慧明,给大师施礼。”白慧明也上前施礼地说。
“阿弥陀佛,善哉善哉。罢了!你二人武功,不比句小五差,老衲知道。我在前殿后窗前,隔窗看了一会,你父亲和我在一起着。但你父有事走了,把这托交于我。我一看句小五,使出大力金刚掌。我不得不打他一镖,句太狠毒。那掌如打着你,不要你小命,你也成残废!”弘云一手捻佛珠,一手展掌于胸前郑重地说。孙嫔在厢房顺窗纸缝隙,朝外看着听着。杨英艺父亲也来京城?杨英艺称呼弘云,叫师伯。杨家与弘云有关系?孙嫔想着。
“侄女多谢师伯,助一臂之力!”再施礼,杨英艺恭敬地说。
“弘云大师好!”孙嫔有时管弘云叫法师,有时叫他大师。弘云姓弘名云,不大在乎此称谓。孙嫔一看对方句小五等人跑了,从厢房出来走近弘云笑说。
“老衲不知,孙主驾到,有失远迎,敬请见谅!阿弥陀佛!”认出面前的孙嫔,弘云恭敬地说。
“本宫不便打扰大师,躲在厢房,看换契约。李家哥仨狡诈,还雇帮凶,毫无诚意,未达成交易。他们变换招数,还打了起来。多亏大师鼎力相助,打跑了他们!”孙嫔笑说。
“句小五是,杨家师门败类,福信弟与老衲说过。句小五学武功最早、年龄也最小,背叛师门也最早。他学三脚猫功夫,就以为了不得,再危害社会,早晚遭报应。北京东岳庙,有副对联道:‘阳世奸雄,忍心害理皆由己。阴司报应,古往今来放过谁!’善哉善哉!”弘云笑说。
“大师说得好。人要做善事,助纣为虐,没好下场!杨教官,李家哥仨也跑了?”孙嫔想了起来地问。
“是啊,他们啥时跑的?”大家也都一惊,向四处张望,异口同声地说。仨人早已没了踪影。
“阿弥陀佛!你们一打起来,他们看着不行,可能就溜了。我也没注意。”弘云说。
“他们早晚,还会找你们的,家奴的卖身契,都在你们手。”答应在一旁,帮腔地说。
“是!答应说得对。都别找了,他们还会找你们的,契约在你们手。”孙嫔环视一眼在场人,也笑着说。
“孙主知道,老衲为啥帮杨英艺,打句小五?”弘云笑地问。
“你是我师伯!”杨英艺插话笑说。
“你只说对一半:一是老衲也反人殉制。二是你父与我说,你们在搭救逃殉妾的骆红。老衲在早就听说,孙主反人殉。三是老衲早就反感人殉,想为截殉事,出点微薄之力。孙主能否,到老纳茅舍一叙?”弘云说着且问。
“师截殉,还淳反古!”白慧明笑着说。
“那是福信听我说的。”弘云说。
“是的,我父亲常说。”杨英艺说。
“社会原本没有人殉,现在也应恢复本来淳厚、朴实的状态或本性。善哉善哉!”弘云笑解释。
“是的!大师说得对!走,咱去大师厅聊会!”弘云不仅知孙嫔反人殉,且自己早就反感人殉!孙嫔一听倒是一惊,和无意听到贵夫人反殉信息一样,又碰到位知音。孙嫔心里高兴地说。
他们一起随弘云前走。弘云走着说着都城隍庙:一、山门:进居庸关都城隍庙,庙前设有戏台一座,为年节祭祀时演出社戏,是取悦城隍爷的地方。戏台坐南向北,前台正对庙门内。庙门为三间,外有石狮守门,内设城隍爷所乘用白马和软轿。其间,此庙壁画描绘“城隍”巡视出行的场景。二、土地庙:过山门庙内,先为左小殿,供本方土地爷、土地奶,并绘有二十四孝图壁画。右小殿供奉本地,山神爷和山神奶,绘有忠、孝、廉、节、礼、义、仁、爱八德壁画。三、十殿阎王:城隍庙内还供奉阎王。城隍管领亡魂诸事,就成了阎王的总管。城隍庙一年有三次大活动,就是城隍出巡,山门里绘画便是。第一次出巡是在春季“清明节”,名叫“收鬼”。第二次是在秋季七月十五“中元节”,名叫“访鬼”。第三次是在冬季十月初一“民岁腊”,名叫“放鬼”。这三次活动,百姓要到城隍庙中,为祖先超度道场,祈求祖先安灵、子孙幸福。四、城隍殿:城隍殿内正中,供奉城隍爷。五、寝殿:这是一座皇家庙宇,采用以前衙门办公格局 “前府后院”,就是说前面供城隍爷办公、后面是休息地方。弘云如此地说着,领孙嫔一行人进寝殿厅,原是监察司,在庙办公兼歇息室。杨英艺、白慧明陪孙嫔,走进寝殿厅, 答应、吴慧敏及邝仪等保镖,都侯在殿外。厅面积不小,主座坐北面南,两边各四个座。主、座前都有,挺精致的小茶桌。弘云打坐在主座。杨英艺、白慧明坐在西面的座,孙嫔坐在东面的座。一位小僧人端来茶水,放在了主、人各自的小茶桌上。
“孙主,二位施主,敬请用茶!”弘云笑着说:
“大师反感人殉制?”孙嫔看眼杨英艺,想知大师为啥反人殉,故意笑问。
“阿弥陀佛!人殉制的兴起,与人迷信鬼神有关,老衲云游四海,总结的结果。唐代人殉几乎断绝,其因是,禁止了迷信。宋代契丹、女真、蒙古等边疆民族,引迷信进入中原才有人殉恶俗。据《资治通鉴等载:辽太祖死时,以人相殉。金代民间,也存在‘焚其所宠奴婢’恶俗。所以,到了元代文宗天历年间,朝廷让城隍爷配享夫人,从此城隍庙里就有了寝殿,专门供奉城隍爷及城隍夫人。蒙古是少数民族,成吉思汗等最高统治者,迷信鬼神猖獗,导致了大规模人陪葬现象。没人殉制的延续,我的小童养媳,也不会被陪葬!”弘云想着是为童养媳被陪葬而凄凉地说。
“童养媳陪葬?”孙嫔一听地问。
“我的童养媳,长得俊俏。我家住在北元。武林大侠杨山,杨福信父亲,是到处流浪之人,也到过北元。明朝建立后十多年,1380年北元残余势力仍在挣扎。杨福信和我是同岁,有幸住在一院,关系一直很好,并拜了哥们。童养媳和我都是8岁。我和杨山学武,与福信一起学练武功。童养媳陪在一边,给我们端茶、送水。童养媳那天没来,说回她妈家看看,后来几天也没来。我去找童养媳,家人说她那天出去玩,一直就没回。我调查了七年,才弄清下落。元朝哈麻,宣政院使,偷偷引进……一个姨,是童养媳的邻居。童养媳到她家去玩,咍麻的属下,带走那个姨。看长得俊秀的童养媳,咍麻的属下为讨好哈麻,也将童养媳带到了哈嘛府。我八年后知道时,童养媳已成咍麻最小妾!我见童养媳时,童养媳是被抢后,府人看管那多年,才成哈麻小妾。童养媳愿和我私奔。可咍麻府院,戒备森严,我想救她时,咍麻因罪被处死。但按元朝人殉制,童养媳和妾们,一律陪了葬。想救没救成,我恨透了人殉制!”大师一脸郁闷地说。
“你因此,也反人殉制?”大师说哈嘛事,和贵夫人说的院使一致,哈麻为恭维皇帝,不仅害其她女人也害了大师的童养媳!孙嫔一惊同情地问。
“是的!我后来出家,当了和尚。”弘云说。
“人殉制,真是害人!”杨英艺一脸愤恨地说。
“是的!”孙嫔附和。
“嗜佛之癖,渊洪武!”元朝迷信猖獗,影响了洪武,佛风的兴起。迷信与太祖本人,也有大关系。相传太祖称帝前,曾宿身城隍庙,幸免于大难。太祖称帝,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下旨封都城隍,为监察司民显佑王,职正一品。此与朝廷太师、太傅、太保‘三公,’和左右丞相平级。同时封,各府城隍,为监察司民,城隍威灵公。职位正二品,封州城隍,为监察司民,城隍显佑侯,职位正三品。封县城隍,为监察司民,城隍显佑伯,职位正四品。”大师一口气地说。
“成语解释,嗜:喜爱。痂:疮口结的硬壳。癖:积久的嗜好。原指爱吃疮痂的癖性。后形容怪癖的嗜好。出处《南史?刘穆之传》。痂就是佛,洪武时期,使庶民,嗜佛成风!我父亲说的。”杨英艺笑地说。
“小女听说过,但不知此因!”孙嫔一想地说。
“正是在此时期,各州府县纷纷地,修建城隍庙。都城隍庙,由皇帝亲自敕建,皇宫拨付银两,庙内住持由朝廷任命。各府、州、县,则按照等级,依次效仿,按级别配制冕毓官服。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朝廷颁布制度,专门祭祀城隍,并除城隍封号。皇朝封京都城隍,为‘都城隍’,其它只称为,某府某州或某县城隍。从此,明朝嗜佛之风,就兴盛了起来。老衲借此混进皇宫,想劝太祖,截或废殉。太祖没有采纳!”弘云说。
“永乐年初,消除嗜佛之风,是你谏言朱棣?”孙嫔听人说的,与看史书载吻合笑着问。
“朱棣发布圣旨,消除嗜佛之风,但并未截或废殉。”弘云说。
“报!”见一小僧进来,在大师耳旁说句啥话,大师点下头,小僧就出了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