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15页
    “我许你颓丧,许你难受,许你怀恨在心,但绝不许你责怪自己,因为这一切,本就与你无关。”
    顾君辞抬头看着眼前的这个少年,他的模样与神色,足以让顾君辞安心下来,伸手圈住他的腰,静静地靠在他的怀里:
    “阿渊,有你真好。”
    萧渊微愣,终究还是松了口气,轻抚着他的脑袋,柔声:“我说过,我值得你信任,这世上没有人会比我们更亲。”
    顾君辞似懂非懂,却还是认真的应了一句,便再无他话。
    时至五月中旬,顾君辞的内伤也好的差不多了,在养伤期间,多亏送了不少好的药材,加上又有萧瑜缠着他一起练武,才能让他恢复的如此快,身体甚至比从前更强健。
    阿春在认真的收拾着顾君辞的行装,转头时却瞧着顾君辞一直望着锦盒里的银枪出神,不由疑惑道:
    “公子,今日不是要跟二公子辞行,回咱们家去嘛。”
    顾君辞回神点头,收起了银枪盖上盒子,交给阿春:“嗯,你拿着行装先出去,我去见国公大人与二公子,一会儿就出来。”
    阿春应着,接过锦盒后,带着装着衣裳的包袱便走出了院落。
    眼下萧瑜正在后院学着功课,顾君辞也就不好去打扰他,只是直接去了萧伯绪的书房,预备辞行。
    不过刚到院前,便便瞧见了萧渊与郝文政匆匆而来,两个人的脸色十分阴沉,似乎是发生了什么不好的事一般。
    萧渊望着顾君辞,眉宇间还带着几分担忧:“身体刚好,怎么不歇着,出来做什么。”
    顾君辞浅笑道:“这不是伤好了嘛,想着再住在国公府有些不像话,所以前来辞行。”
    萧渊凝视着他半晌,随后敛眸叹息,片刻后才道:“只怕你走不了了。”
    顾君辞有些不解,萧渊连忙伸手握上了顾君辞的手腕,带着一道往书房走去。
    此刻书房内的萧衍与萧珏已经早早的来了,两个人神色凝重,皆垂眸颔首,就连萧伯绪的神色也愈发难看,屋内的气氛也压抑到了极点。
    顾君辞有些不太明白他养伤的这段期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萧渊揖礼问道:“父亲,这钦差大人究竟带来了什么旨意?”
    萧伯绪呼吸沉重,手中握着钦差大臣送来的一卷黄帛,一拳锤在了桌上道:“这谢子充也太目中无人了,他竟然敢下圣旨让各世家俯首称臣,圣旨让那些反王各自为政,各自为皇,互不干涉。”
    如此重大的消息,听到在场所有人皆是一脸惊愕,十分震惊。
    顾君辞忙问:“为什么是谢子充下圣旨,陛下呢?”
    此言一出,屋中的气氛便愈发的沉重了,萧珏嘲讽道:
    “临阳王一死,十三太保也就孤苦无依了,就连这朝中的风向都不知道了。”
    “阿珏。”萧伯绪连忙出声制止,然后才抬眸看着顾君辞,眼神中竟然也带了几分悲恸,“谢子充这个乱臣贼子,借着陛下病故便篡权夺位,自立为皇,定都金陵,还要一众世家俯首称臣不说,甚至还要缴纳岁贡。”
    “欺人太甚!”萧渊怒道。
    顾君辞却是神色严峻,听着郝文政与萧衍在一旁跟着骂两句谢子充以外,忽然朝着萧伯绪郑重其事的揖礼深拜道:
    “国公大人,眼下乱臣贼子篡权夺位,国公大人身为柱国大将军,手握重兵,就该出兵讨伐谢子充。”
    萧衍嘲讽道:“顾君辞,眼下兰陵萧氏都自顾不暇,没空帮你起兵对付谢子充,为临阳王报仇。”
    顾君辞只是冷眸望着他,唯有萧渊与郝文政忽然明白过来顾君辞的意思,也连忙揖礼深拜,郑重其事的开口道:
    “谢子充阴谋篡权夺位,还请父亲出兵勤王,为陛下报仇。”
    萧伯绪有些愣愣地看着眼前的场景,忽然也明白过来,瞬间燃起斗志,起身道:“好!二郎,你贴出招兵告示去,我兰陵萧氏正式起兵讨伐乱臣贼子谢子充!”
    第66章 068
    皇帝驾崩,谢子充谋夺皇位。
    这便是给了天下想造反又心有余悸的人, 一个绝佳的借口, 包括兰陵萧氏在内, 霎时间江山烽烟四起,各个都打着为皇帝报仇,铲除奸佞的旗号揭竿起兵。
    江山动荡, 大乱而大治。
    得了萧伯绪的命令后,萧渊便与顾君辞一道在兰陵周边广招兵马,甚至与萧伯绪一道制定了进军的路线。
    萧渊提议兵分两路,先拿下洛阳城, 等稳定住洛阳的旧朝势力, 再举兵直取长安。
    长安原本就是前朝旧都,只不过皇帝当初为了洛阳的牡丹盛景,才迁都洛阳, 可前朝根基都在长安, 所以萧渊决定拿下洛阳之后,再取长安,如此两边照应,这中原大地的战祸要不了多久便能平定。
    原本萧伯绪是打算让萧渊领兵前往的, 岂料这萧衍却道他是萧氏长子, 次次领兵皆是萧渊,觉得萧伯绪是小瞧了他的能力,更怕日子一久,这世人只知萧渊, 不知兰陵有萧衍了,故而请缨,带兵出征洛阳。
    萧伯绪想来也是,萧衍是长子,好像是自己不曾给过他什么机会,也就同意了萧衍的请缨,甚至还将萧渊手下的霍司徒与杨君方都配给他,有他调遣。
    然而,六月初十一过,洛阳那边便传来消息,萧衍错失良机,郑国公在萧衍出兵前夕,为了名正言顺的得到前朝的旧势力,便立即拥立皇帝年仅三岁的幼孙做了皇帝,而郑国公自己则自封为摄政王,总管朝政之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