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婶子看这人也有精神头了,自己也算是完成任务了,麻溜的抬腿就走。嘴上说着要去找书,心里念叨着我去哪给你找去,满石河村也找不到几个认字的人啊!
司文可不知宋婶子愁的头大,她挣扎着坐起来把篮子上的布揭开往里看,一个窝头,一碗红薯粥,热的。
手掌大小的黄面窝头有些硬,这窝头她在书里听过,还真没吃过。张嘴比量一下,到底还是没下的去口。
她的手又小又细,白嫩的皮肉上没什么粗茧的痕迹,看起来像没怎么干过活,这点倒是和她原来一样。
司文用手把窝头掰成小块,放到嘴里慢慢嚼。粗糙玉米面在嘴里有些发渣,也没后世精致的面点那样蓬松微甜,还带了些苦涩的余味。
坐在土炕上,攥着窝窝头,这感觉...其实挺奇妙的。她这样一个四体不勤的书虫,竟然被打入写实作家笔下的乡土人生里体验生活。
犹记得老师和师兄师姐们对她的调侃,“司文不用活在人间烟火里,给她一屋子书就够了,不吃不喝也行,哈哈”
嘴角扯出一个委屈巴巴的弧度,司文使劲咽下了卡在喉咙里的窝头,现在书是没了,吃喝倒是有。可她才发现自己是个顶顶俗的俗人,来的第一天,她想外卖了!
第2章 我想看报
宋支书家,宋婶子正说着她去看知青的事儿呢。
“那个叫司文的知青瞧着比前几日强,还能坐起来了,人也精神不少,说想要点报纸啥的看,人到底是城里娃,和咱农村娃喜欢的东西都不一样。”
“甭管是哪的,来了咱这都一样!要不咋那么多知青拼了命的想回城?”坐在炕沿的宋有财磕了磕烟袋锅子,咂吧了口烟说。
宋婶子看了眼老头子,往屋外瞅了瞅小声说:“她真是被顶下来的?那个艳红...”
“闭嘴吧,这可不是咱能管的事儿。”宋有财呵斥,寻思寻思又说:
“甭管谁走了,反正咱村得有个知青,就让她先养身子吧,啥都别干了!你想想,统共来了俩,一个走了,另一个要是病死咱村里,我怎么向大队交代?”
宋婶子一听也急了,“是呢,我那天听程林说,这各村里的知青情况也是评先进生产队的...啥来着?”就在嘴边了,宋婶子却怎么也想不出来了!
“指标!”爽朗的声音从开着的门外传来,程林笑着走了进来,“婶子这大门咋也不关,我就直接进来了。”
“对,就是指标!”宋婶子想起来了,拍腿笑道。“程林啊,你咋来了?”
“我来找支书商量一下秋收的事儿!”程林上去给宋支书续上旱烟,一点儿也不见外的坐在了炕沿。
宋支书看到他这样子心中熨贴,程林去大队干活那事儿说实话他心里有疙瘩,一个小娃娃越过他去受重用了,他这个老支书哪能舒坦?
不过现在看他这副晚辈的样子,他也就想开了,他程林又没爸没妈还能靠谁,关系好了就像是自己娃出息了一样!
想到这宋支书算是舒心了,对着程林说:“你来的正好,你那有没有报纸啥的,你婶子说咱村那个知青要看咧。”
程林寻思着自己原来从大队里拿回来的报纸,好像还在桌子下放着,“有倒是有,不过是挺久以前的了,是那个冯艳红要看?”
“啥冯艳红?是那个司文!冯艳红回城了!”
“谁?谁回城了?”
程林惊住,他重活一回后,什么都和从前一样,他还觉得尽在掌握,怎么在这出了岔子?
来他们村一共两个知青,没多久就回城一个,留下的叫冯艳红。过了两年就嫁给了支书家的小儿子宋强国,因他和支书家走的近,他不可能记错!
“冯艳红!唉呀,你这孩子平时跟人精似的,怎么今儿耳朵还不好使了?”宋婶子埋怨似的开玩笑。
程林掩下心中的惊涛骇浪,干笑着说:“我这不是跟知青不太熟嘛,那个,她要看报纸干啥?”
“我也不知道啊,她不是病了嘛,今天我去看她,她醒了就说要看报纸,没准城里娃都爱学习?”
程林心中一动,笑了笑说:“那回头我去给她送点吧,我家有报纸,我去问问她能用上不。”
“成!我正愁上哪给她找这稀罕玩意儿呢,那你就顺便明天给她送点儿饭。”
“好咧!”
这一晚程林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他不知道只有这件事改变了还是很多事都改变了,如果就这个知青的事起了变化还好,反正也和他扯不上关系,但要是很多事都和上辈子不一样...
程林失眠了。
好不容易挨到鸡叫,程林一轱辘起了身,想着一会还要去送饭,干脆就做起早饭来。
这么多年他自己过活,做饭的水平不差,只是从前穷,想把钱用在刀刃上,也都不讲究什么。
从打他回来,他就不想再过的那么苦了,把手里的钱置办了粮食和生活必需品,这是他原来留着想娶媳妇的。
现在嘛,反正他不想娶媳妇,将来又肯定不缺钱,先把自己顾好了再说。
升上火,程林取了两个鸡蛋下到大锅里,想了想他又放了两个,舀了凉水煮。灶下的炉子上支起小锅,把粉碎成小粒的苞米下锅熬粥,他们这叫小碴子,加点面碱又香又稠。
从咸菜坛子里取出一块芥菜疙瘩,手起刀落“刷刷刷”,利落的切成芥菜丝,再从碗架最里面拿出了上回去镇里供销社打的香油,滴上几滴,拿筷子一拌。最后撒上青葱碎,又香又下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