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看着堆成山的粮垛,笑得眉眼嘴角都弯了。
收成过后,由官府出面,让百姓留下粮种与一部分尝鲜,其余的都被官府用粮仓征收的本地稻调换了。因为官府要收稻种,将杂交稻推广到整个广交崖一带。
接下来官府要赶在春耕之前将粮种分发到全境,当然不是免费的,而是用同等重量的粮食换取的。
杂交稻推广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麻烦,因为并非所有人都会信任官府,播种官府分发的粮种。
但萧彧相信,一旦有人播种杂交稻,只需显出略微的优势,就能让人们主动选择杂交稻。
为了保证杂交稻的纯正性和产量,从明年开始,番禺一带将会成为杂交稻制种区。以后就不再跟百姓以粮换粮种,而让他们用钱买粮种。
最迟到明年秋天,萧彧所辖境内的粮食便能得到显著的增长。届时百姓就无需种植那么多粮食,可以腾出部分土地来种植棉花和甘蔗。
百姓的肚子填饱后,身上也要穿暖,还能有一点吃饱穿暖后的追求。
萧彧培植杂交稻并不是什么秘密,但从未在正式场合说过,朝中官员真正关心的也不多,毕竟隔行如隔山。
而且官员们多出身世家大族,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更不明白亩产增加几十斤意味着什么。
直到闵翀在朝堂上汇报番禺一带的杂交稻增产了上百万斤粮食时,朝中官员才真正了解到杂交稻的推广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他们家的粮仓即将不够用,百姓再也不用担心饿肚子,打仗的时候粮草再也不会短缺了,他们有了跟北边朝廷抗衡的真正资本。
百官们才知道,他们的陛下,已经不声不响地解决了每个朝代都最最关心的民生问题。
他们终于愿意相信萧彧才是真正的天选之子,他若不适合当皇帝,还有谁比他更适合?
第121章 天花
最新一期的《星火》报用很大的篇幅报道了杂交稻的丰收与成功。
发稿之前, 裴凛之在萧彧的案头看到了这篇文章,说:“咱们是不是要将杂交水稻的消息隐瞒下来,不让萧祎知道?他若是知道了, 肯定会派人来偷种子。”
萧彧自信满满:“偷也无妨, 他以为偷去种子就万事大吉了吗?”
“种子没用吗?”裴凛之问。
萧彧说:“种子当然是有用的, 第一季的产量可能会比较高,往后就不行了。它跟别的稻子杂交过后,原来的特性就维持不下去了, 就会退化减产。”
裴凛之恍然大悟:“原来如此,那要怎样才能保证杂交稻不退化呢?”
萧彧说:“需得这一片的田地全都种植同一个品种的稻子, 所以我才会特意留出制种区。专门种植同一种水稻,就不会与别的品种再杂交退化。”
“果然是一门大学问。萧彧必定会想不到,他就算费尽心机偷走稻种,结果还是没什么用,还以为我们在骗他呢。”裴凛之笑着说。
萧彧笑着点头:“正是,其实不同水稻杂交也很有可能出现更高产量的水稻, 但如果没有专业人士对其进行筛选培植加以稳定特性, 也只会是昙花一现。就好比一个聪明绝顶的天才,如果从来都没有机会识字读书, 那么他也不可能有机会成为文豪、发明家, 也不会有机会为官。”
裴凛之叹服地点头:“甚是在理。”
杂交稻的报道果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一鸣社里甚至有人以这个为辩题, 推算本朝攻打北边的时间。
激进点的觉得五年之内便会主动进攻, 保守点的则认为需要将近二十年,因为现在才刚解决掉温饱问题, 人们也才敢敞开肚皮生孩子, 而这一代新生儿成长起来需要时间。
裴凛之若是听到这些论点, 都只会笑一笑,因为明年他便打算攻下晋安郡与梁安郡。
晋安与梁安地广人稀,攻下应该不会很难,萧祎若是想夺回,必定要花费更高的代价,就看他打不打得起消耗战。
而且晋安与梁安是个非常奇妙的地方,东临大海,西边与江州隔了一座武夷山脉,北面也是山地,完全就是一个天然的堡垒,一旦拿下,想夺回去就不那么容易了。
萧彧暂时没想打仗的事,吉山要出海了,他在张罗这事。
这次领队的是吉山和窦七爷,窦七爷年岁大了,精力已经不太好,若不是这次是吉山头一回领队,他都该歇着了。但为了安全起见,他还是坚持再跑一趟,给吉山和船队护航。
这一次出海的商船多达十艘,比以往哪次的规模都要大。萧彧很期待,也有些担忧,毕竟吉山初担大任,不知道能不能胜任。
不过闵翀又无法脱身,除了相信吉山,也别无他法。
最后他安慰自己,雏鸟总不能永远都庇护在大鸟的羽翼下,它需要独自去冒险,经历风雨。
十月底,风向彻底转变,船队终于扬帆起航,再次踏上了海上丝绸之路。
萧彧从码头送完船队离开,回到城中,看着城内熙熙攘攘的人群和街道,觉得十分欣慰,他推行的商业政策终于收到一定的成效了,最近从广州各地甚至北边来的客商都多了不少。
萧祎虽然禁了商船,但商人总有渠道突破封锁。这不,就有很多人绕道从东戎南下来做生意,隔两日就有大船靠岸。
听着南腔北调,萧彧觉得极其满意,这样的场面正是他梦寐以求的,有了商人,就能让资金流动起来,也就能产生利益,带活经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