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641页
    要他对沈砚臣服归降,只怕心高气傲的顾侯爷是做不到的,但周朝毕竟大势已去,要说顾侯爷殉国之前会拎着她到两军阵前去同归于尽……
    她又觉得临死拉妇孺垫背也不是堂堂顾侯爷的格调。
    正绞尽脑汁的琢磨,却没发现顾泽派来严守于她畅园之外的几层兵力居然无声的已经撤掉了。
    作者有话要说:    二更。
    第328章 兵临城下
    甚至于很快的,她畅园外围就又整个儿换了一批人她也同样无所察觉。
    当然,这一园子人这段时间都被关的麻木了,习惯了,轻易也没人会随随便便去大门口招惹那些当兵的,所有人都没发现异常,自然也不会有人特意过来告诉她。
    崔书宁蹲在家里,眼见着外面就要改天换日有个最终的结果了,她虽然看着老实,其实心里却很不踏实,毕竟她是所有人里唯一一个知道这故事原本走向的人,也始终有一种自己拿的是女配剧本的危机感。
    逆天改命这种事,在小说里看到了,说起来容易,可真要做到却跟扯淡一样。
    她蹲在家里绞尽脑汁的试图拼凑出这个剧本原来故事的发展线索,想要寻找蛛丝马迹,查漏补缺。
    而首先,故事就得是围绕顾泽和金玉音这对主角展开的。
    原剧情里最终的结局是沈砚兵临城下时被与他合作的另一个同谋给坑了,在他随军的粮草中做了手脚,又被萧翊与顾泽联手的一个请君入瓮的局给引进城里,内外围困剿杀了。
    而现在,这个故事走向出现偏差是从那晚金玉音处,陆星辞偷盗出来的那枚事关前朝复国宝藏的秘钥被她给顺出来开始,也是因为那件事,陆星辞找上沈砚,她也是因为这个契机才和沈砚开始逐渐熟悉捆绑。
    而如果她没有穿越过来,崔氏也没有这个先见之明去找茬金玉音,那枚钥匙就会从平舵那流入金玉音之手。
    照沈砚后来跟她说的,那平舵主对陆星辞也不是忠心耿耿,那么就是女主光环作祟,他若没死,就会感激金玉音的救命之恩,被金玉音收服。而陆星辞从平舵主那找不到钥匙,顺着线索追查,最终还是也会找到金玉音那,跟金玉音演姐妹相认的戏。
    只是照着故事最终的走向,这辈子是陆星辞屡次利用金玉音,但那时候应该恰恰相反,如果金玉音从平舵主那知道了陆星辞的为人甚至是秘密,她应该会有防备。而如果她没叫陆星辞得手,反而是她自己先破解了复国宝藏的秘密……
    这女人是个恋爱脑,完全没有搞事业的心思,只想扒着顾泽恩恩爱爱的做侯夫人,过好日子,男女主永结同心,就自然不能各自藏着这样大的秘密,她就一定会将事情告诉顾泽。
    这辈子,是沈砚自己找到的前朝宝藏,并且将财物转运出来,用做了他供养军队的财力支持。
    上辈子他没这笔钱才支持,就势必得借助他人之力。
    所以
    崔书宁几乎可以笃定她当时在剧本上看的,那个为他提供军需粮草支持的人应该是陆星辞。
    也只有那个人是陆星辞,金玉音才能靠着女主光环,以及同她之间的姐妹关系将其策反,再不行就是顾泽和萧翊用了某种手段控制,或者利用了她,进而借她的手在粮草里做文章来坑的沈砚。
    如此,这整个人物关系网就也差不多可以环环相扣的形成一个闭合的关系链了。
    这辈子,金玉音的金手指从一开始就被她误打误撞搅局给截断了,于是形成了蝴蝶效应,陆星辞也没能拿到复国宝藏作为联手沈砚的筹码,并且还早早露了狐狸尾巴,和沈砚闹掰了。
    这一次贺兰青和沈砚在北境设局,应该也会一并将陆星辞那个祸害给除了。
    金玉音又已经死了。
    男主顾泽没了这个红颜祸水的媚惑,对她的敌意和恨意也没那么重了……
    这样算下来的话沈砚身边应该也不会再留下什么漏洞,或者出现什么重大危机了。
    萧翊一死,而且还是被扣上一顶昏君的帽子推去的鬼门关,崔书宁就算被困在这畅园消息不畅,她用猜的也能猜到现在整个京城的朝堂肯定乱了。
    就算顾泽能稳得住,想临时推一个皇室成员,或者直接辅佐萧翊的某个儿子出来稳定大局……
    也得谢谢萧翊之前的作死,借裕太妃之手铲除异己,给几乎所有的皇室男丁都下了毒,现在他自己的两个儿子都年幼不顶事,其他皇族恨死他了,这时候只怕也没人肯站出来替他硬撑这个场子了。
    如此一来,就算顾泽再稳得住也没用了,只要等到沈砚兵临城下,大家假惺惺的互相交涉谈谈条件,那么这座京城或者不费一兵一卒就可攻破。
    当然,前提还是那句话
    顾泽可千万别抽风,要拉着她一起去殉国陪葬。
    她控制不了顾泽抽风或者不抽,这样一来崔书宁就不得不琢磨着,她是不是该叫人带着杀出重围,去找个地方躲起来了。沈砚千难万险走到这一步,她总不能叫自己成为左右他成败的那个关键吧?
    但是如果她能稳住了,却等于是变相的替沈砚在新朝中立威了。
    这么一跑
    丢的也是沈砚的脸。
    鱼和熊掌,要舍哪个,确实值得深思。
    就在崔书宁纠结犹豫不定之时,彼此的皇城之内确实如她所料,整个乱成一团,所有的宗室,以及在京的正六品以上官员在朝堂上齐聚,商量对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