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太后执意要违背先帝“皇后钱氏名位素定,当尽孝以终天年,皇后它日寿终,宜同朕合葬”(注释3)的遗言。
执意将身为嫡妻的钱太后另外葬在别处。
至于天寿山的裕陵,则必须按照皇帝与皇后同葬的规格,待她百年之后,与大行皇帝朱祁镇同穴。
周太后上一次类似的举动,是在朱祁镇驾崩后,阻止内阁大臣给钱太后上尊号,只允许他们给自己上。
这样以庶凌嫡,动摇祖制的做法,自然又受到了百官的反弹。
之后经过礼部的商议,决定将陵墓的样式改为三人同穴,以此作为转圜。
谁知道周太后还是不依不饶,几次寻死觅活,将朱见深逼得狼狈不堪。
而外朝的百官在得不到回应后,于当年的七月初一,在文华殿门外,以礼部为首的官员,集合数百名在京的官员,“哭谏”朱见深。
此举虽然没有打动朱见深,却着实吓坏了周太后。
这老太太也就对着儿子和一众儿媳妇作威作福,面对百官的压力,则直接放下了她太后的架子,逃回了仁寿宫,也同意了三人合葬的提议。
虽然此事最终得到了解决,不过这根刺,从此就扎在了朱见深的心上。
朕,大明朝的皇帝,被百官给要挟了。
这么多年来,朱见深已经将这件事情当做了他人生中的一大屈辱——这些朝臣们,只要互相串联,就可以撼动皇权,逼迫皇帝——这难道不可怕么?
若朕是太祖爷爷,是太宗爷爷,宣宗爷爷那样的强人,他们还敢么?别说几百人哭谏,哪怕是几千人哭谏又如何?
而如今,他曾经最厌恶的一幕,又发生了。
只是这次参与的不只是朝臣百官那么简单了。
“怀恩伴伴……”
朱见深恨恨地念道。
“臣妾保证,怀恩他即便是做错了,但也是出于一片忠心。怀恩他不可能背叛陛下。”
万贞儿急忙跪下为怀恩求情。
朱见深一把扯下搭在额头上的丝帕,眯起眼睛,“朕念在他从小跟朕一起长大的人情上,朕不追究他……”
说着,朱见深闭上眼睛。
“但是那些外朝的大臣……朕要一个个地对付。”
万贞儿低下头。
她从小在孙太后教养下长大,知道后妃不得干政的祖训,不能多说些什么。
“叫汪直和小郎舅来……”
朱见深直起身子,“西厂可以关。但是案子,还要接着查。”
作者有话要说: 注释1:《明宪宗实录卷165》注释2:《明宪宗实录卷166》
注释3:《明英宗实录卷361》
第100章 帝王之怒
翌日,西厂被革的消息传遍朝野。
举朝上下一片欢腾,大臣们弹冠相庆,祝贺这一场难得的胜利。
而汪直前一晚从“星海汇”出来后,就被覃昌带回宫内,得到了来自朱见深和万贞儿的亲自安慰。
所以汪直看到这些大臣们为了他一个小小“宦官”丢了官职就如此失态,心里非但不委屈了,还隐隐带着些看好戏的心态。
昨日他听过杨休羡的分析,知道这事儿恐怕只是个发端。之后发生的,才是牵扯到前朝大事。
他们怕是忘了“宦官”最重要的不是在官场上爬到哪个位置,而是在陛下和娘娘的心里,处在什么样的位子上。
果然,这边外朝大臣们还没有庆祝完毕。
内廷里,陛下传旨,革去了黄赐和陈祖生司礼监太监的职务,将他们贬到南京去了。
皇帝最恨的就是身为内廷的内侍,明明只应该有皇帝一个主子,却和外朝的臣子们勾勾搭搭。他碍于发小之情,和万贞儿的面子,不去动怀恩。难道还动不了小小的黄赐么?
而且这个黄赐,也是福建人,和杨华还是同乡。之前他那么多年都在东宫伺候,无声无息的,如今为了杨家跳出来,说他和杨家没有利益瓜葛,朱见深怎么会相信?
朱见深不但贬了黄赐,还将与他交好的一干内侍们全部都贬到地方上去了。
司礼监的内侍们撤换过半,怀恩本人虽然没有受到朱见深的训斥,但是这次明显的敲打,也让他认清了自己的位置。
如果此时,有人将内廷中发生的巨变,告知这些沉浸在欢乐中的朝臣,尤其是内阁的阁老们的话,想必他们也应该对自己的将来有所警惕。
可惜,皇帝此举,摆明了就是在敲打企图和外朝交好的内侍们,因而无人敢向外朝传递这个即将导致朝廷巨变的大消息。
一直到了将近二十天之后,这场弹劾事件的幕后发起人,兵部尚书尚忠从手下的人那里得知,西厂虽然被裁撤了。但是汪直日日前往锦衣卫衙门,带着万大人拨给他的人马,继续追查京内的各项异动,并且直接呈报给皇帝陛下,与之前西厂在的时候无甚区别。
西厂名亡实存,甚至因为“名亡”,连个想要绊倒的对象都找不到了。
“我听说,项大人今早对陛下告病了,这几天都不上朝。还上了折子,想要回家养老。”
锦衣卫衙门的膳堂外头,万达和汪直各自躺在一张躺椅上。
万达扇着大蒲扇,看着葡萄架上垂下来的黑色大葡萄,侧过脸对着汪直说道。
“恩,折子被陛下留中了。陛下应该不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