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直啃着冰镇过的雪梨,无所谓地说道。
毕竟项大人才五十六岁,还是年富力强的时候呢。说什么养老,实在也太早了些。
而且陛下仁义,讲情分,喜欢留用老臣。之前御马监的刘太监一把年纪了,马都上不了了,皇帝还想留着他呢。
“我可是听说,以前项大人曾经为难过你呐。”
万达用一只胳膊把自己支棱起来,八卦地问道,“据说他曾经当街羞辱过你。你想要向他请安,结果人家看都不看你一眼,直接走了,有没有这回事儿啊?”
“是有这事儿,不过都好多年前了。我也没放在心上。”
汪直啃完梨子,站起来走到水缸边,舀水洗手。
“我毕竟是‘宦官’嘛。人家爱惜羽毛,不待见我,可以理解。”
“就是,就是,他们连我也不待见。不就是因为我是‘外戚’嘛。”
万达也满不在乎地说着。
阿直长大了,也越来越像他爹汪正了。
在万达的记忆里,汪正可是胸襟广阔的男人,不然也不会把孩子交付给自己了。
“可是……恐怕那些朝臣们不会这么想。”
看着汪直走进膳堂,给他去取点心,万达担心地说道。
如果他没记错的话,成化七年的时候,当年的太常寺卿兼翰林院侍读孙贤曾经上奏,第一次请立当时还只有两岁的朱佑极为太子。
为了表示自己请立储君并非出于个人利益的考量,而是一心为公。孙贤同时将请立太子的奏折和他请求告老的奏折一并呈上。
结果他聪明反被聪明误,朱见深识破了他欲擒故纵的把戏,批准他告老还乡。
至于立太子的事情,直接被皇帝忽视了。
这孙贤偷鸡不成蚀把米,不止想要当太子太傅的路子被断了,连官都丢了。灰溜溜地回到老家后,没几年就抑郁而亡。
最让他郁闷的是,在他启程离京的路途上,就收到了皇帝在十一月里立了朱佑极为太子的消息。
虽然一个月后,太子就夭折,不过也是真的把这位孙大人给气恼的够呛就是了。
自己的这位好姐夫,对付起故意拿乔的老臣来,可是半点都不客气的。
再说情分什么的。
说起来,孙贤还曾经做过陛下的老师呢……
万达正摇头叹气,就看到杨休羡带着高会和邱子晋,几人都是一脸严肃地走进了后院来。
“出事了。”
杨休羡言简意赅地说道,“有人秘密揭发了项尚书与黄赐相互勾结,图谋官位。”
万达一咕噜地坐了起来,“秘密揭发?谁?”
项大人这边病假在家休息,朝廷里就有人检举揭发他,简直太巧了吧。
“不知道。只知道情报是通过东厂的路子传上来的。”
杨休羡满脸肃穆,邱子晋则是表情微妙。
他们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
陛下动手了。
“黄赐不是被调去南京了么?都走了十多天了呢。”
万达突然想到。
“我已经派锦衣卫去路上抓人了。”
杨休羡说道。
“抓到之后,不下诏狱,而是送去刑部大牢。之后就是三司会审。”
邱子晋接着说道。
万达眉头一皱。
皇帝这是什么意思?
这个时候,汪直也端着点心回来了,听到众人的议论,汪直好笑地摇头。
“若真是如此,那就非关我西厂责任了。日后史书工笔,别说是我西厂锻炼成狱,将屎盆子扣在我的脑袋上就行。”
万达心想那你想多了,你“身后”的名气那叫一个臭啊……臭得至少能养活一个排的电视电影编剧,各种编排你,抹黑你。
不出万达的预料,这边抓黄赐的锦衣卫还在路上,那边朝里就有左都御史郭镗和监察守备冯贯两人,一起弹劾项忠父子以及兴宁伯李震违法乱纪,私相授受。
李震也是一代名将,曾在天顺年间平定贵州瑶苗之乱,成化年间平定湖广荆襄起义,是项忠手下的一员大将,去年刚被封了“兴宁伯”。
除了这几位,被御史弹劾的还有守备靖州指挥使庄荣、甘肃参将都指挥同知刘文、宁府仪宾王允寿和彰武伯杨信,皇皇十三人之多,都是素日和项忠交好的武将。(注释1)
这些人无一例外,都被下了刑部大牢。等待黄赐到案后,两案并一案,所有的人一起公审。
新官上任的刑部员外郎邱子晋顿时忙的脚打脑后跟。
京城的“六扇门”,也就是刑部、大理寺和监察院的官僚们,面对这一堆大明国的高级将领乃至因军功受封伯爵的国之大将,陷入了巨大的焦灼之中。
这些都是大明的良将,尤其是项忠,可是与大行皇帝一起北狩过瓦剌的。
“土木堡之战”中,他曾被蒙古人俘虏后,后徒步七天七夜,回到了大明的军营。此后更是平定了满俊之乱和荆襄之乱,战功彪炳,对大明贡献良多。
如此老将,要他们怎么怎么审?
上刑,还是不上刑?
刑部大牢又不是诏狱,甭管你是什么官,进来先脱一层皮。毕竟人家只对皇帝负责,不用考虑什么同朝情谊。
万一日后这些官员再度被启用,三司的人要如何与他们同朝为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