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68页
    似乎是她卧病在床的时候,他到圣恩寺来礼佛,还在寺中留宿了两晚。回去之后去看她,她已经好些了,正在书案前练字,猛然间被他撞见,满桌满案的宣纸上大大小小写满了“福”字。她心中尴尬,把写满字的纸团成一团,此地无银地抢先解释:“快过年了,我先把字练练好,回头写在红纸上到处贴一贴。”
    “是不是还要倒过来贴?”
    她十分意外:“你怎么知道?”
    他没有回答,走到案前来握她的笔,她把手一松,笔就到了他手里。他先写了一个“福”字,又在旁边写了一个“末”字,然后在“末”旁边加了三点水变成“沫”。
    他提着笔问:“涸辙之鲋、相濡以沫,是不是典出庄子的言论?”
    她点点头,反问道:“你看过那么多汉人的典籍,难道没读过《庄子》?”
    他说:“宫中的藏书到底不如你们汉人多,诸子百家未能一一读全。幼时初读《逍遥游》,意出尘外、自在优游,十分仰慕书中意趣,被父亲知道后痛斥,从此不许我读老庄之学,就没有再接触了。”
    庄子主张无为而治,说“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皇帝不许幼年的皇储读他的书倒也正常。
    他把“相濡以沫”四字补全,摇头道:“我竟然用道家始祖的言论和高僧辩论,今日真是出了大丑了。”
    那时她正和他不对付,看见他本已不耐烦,听他随口闲扯不知所谓,心中更加烦躁,拢起外衣道:“我累了,殿下自便。”丢下他自回卧房去。
    第二天早上起来,看到书案上还留着昨日的笔墨宣纸,纸上是那句庄子的名句: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原来他就是从那时起,有了送她归国的想法。
    “这座石刻立于景初六年,景帝为之题字命名;雍和九年十月太子哥哥来寺中礼佛参拜,与当时的老方丈在此议论佛法,背面的字就是他留下的。阿嫂,当时你也在燕州,是不是也跟他一起来过这里?”
    颖坤回过头,看到身穿僧袍、扮作沙弥模样的宇文徊从院门外走进来。
    “哦,不对,”他又改口说,“住持说太子哥哥那回来是为生病的太子妃祈福祷告,所以阿嫂并未来过?”
    少年身量尚小,五官稚嫩,神态却已有了帝王家的从容深沉。十四岁的少年,面容和五岁时大不相同,唯一的标志性红发也为了伪装剃去。如果不说,她真的认不出来面前的少年是当年那个天真软善的幼稚孩童了。
    “阿回,是你。”
    阿回垂下眼扁了扁嘴,这是他小时候常见的表情:“自从太子哥哥和阿嫂离开上京,这些年再也没有人这么叫我了。”
    颖坤问:“你怎么会在这里?”
    阿回道:“我躲在运送药材的车里到这儿来的,住持和太子哥哥有故交,他看我年纪小可怜我才勉强收留的。阿嫂,看在太子哥哥面上,你千万不要告诉别人来抓住持呀!”
    颖坤不语,阿回又道:“原来除了我和阿嫂,还有别人记得太子哥哥,他真是一个好人……我登基之后,想追赠他为承天顺圣皇帝,可是拓跋辛那老贼不肯。朝政大权都在老贼手里,我的话根本没人听……阿嫂,你等着,等我长大了,一定把老贼正法,为太子哥哥正名,追赠他皇帝之号!我这个位子,本来就应该是他的!”
    颖坤问:“那些都太远了,眼下你困在燕州城中,打算如何脱身?”
    阿回低头道:“住持还在想办法,你们的守军查得太严了,连只麻雀都飞出不去……”
    “你今天找我来,就是为了这个罢?”
    阿回抬头看了她一眼,扁着嘴恳求道:“阿嫂,你救救我,我现在只有你能指望了……如果我被抓了,你们吴国的皇帝肯定不会放过我。可是我也是被逼上皇位的,从来没有做过对不起你们吴国人的事!”
    颖坤不动声色:“我又能怎么救你呢?”
    阿回以为她答应了,凑近她道:“阿嫂,你不是经常运送后勤物资出入城门吗?你只需把我藏在车里,军士们用的东西,守军不会严查的。只要出了燕州城,自会有……我自会想办法,这对阿嫂来说只是举手之劳……”
    “阿回,”颖坤打断他,“你有没有听说过我爹?”
    阿回正说得滔滔不绝,不由一愣:“啊?”
    “我爹是谁,你知道吗?”
    阿回答不上来,颖坤道:“我爹十年前就过世了,你可能没怎么听过,不过你随便去问问从军十年以上的鲜卑将士,他们肯定都知道吴国大将军杨令猷的威名。我爹一生戎马,最后战死疆场马革裹尸,先帝赐谥‘忠武’。包括我四个哥哥,也都是在与你们鲜卑的战役中为国捐躯。”
    阿回看着她,颖坤接着说:“阿回,我曾经是你的嫂嫂,但我更是吴国人,如今我的身份是大吴军中一员。我和我的父兄、祖上一样,忠于我们吴国的皇帝,守卫我们吴国的疆土和百姓。不管你是不是被迫、有没有实权,你终归是魏国皇帝,我见而不报已经愧对陛下和三军将士,不能再出手助你,这是叛国之举。”
    阿回愣住,皱起眉头眨了眨眼,眼中泛出泪光:“阿嫂,你是女子,怎能如此狠心?难道你要眼睁睁看着我去送死?难道你忘了当年我们和太子哥哥……”
    --